2016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答案

时间:2017-05-31 11:17:33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6 小学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 单项选择题
1. 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2. D【解析】略。
3. 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
4. B【解析】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5. A【解析】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仍然在内容、形式、方法诸多方面带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首先就表现为生活化特点。
6.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观察法的概念。
7. A【解析】夜盲症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的。
8. B【解析】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9. A【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10. A【解析】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11. C【解析】略。
12. B【解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13. D【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是运作的课程。
14. A【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学要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这属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5. C【解析】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这属于技能性目标。
16. C【解析】纵向组织,又称垂直组织、序列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由已知到未知(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17. A【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18. B【解析】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结构,属于实验法。
19. 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诊断性评价的特点。
20. 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的内涵。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21. (1)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富有影响力的需要理论。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
(2)马斯洛对以上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22. (1)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2)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3)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23. (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24. (1)唐老师通过给学生小强的爸爸读作文的方法,来与小强家长进行沟通,使小强的爸爸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了小强,实现了教师和家长对小强教育的一致性,形成了教育合力。这种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是可取的。
(2)①教育要求的一致性;②教育作用的互补性;③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作用。
25. (1)①故事导入是教师通过讲解与所要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趣事,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杨老师根据学生喜欢听有趣、好玩、新奇、情节生动的故事的心理,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猴子分饼”的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其好奇心,使其投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中。②运用故事导入要注意:选择的故事一方面要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故事内容要与新授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并对新课学习富有启发性。在日常生活及各学科的发展历史中,有许多趣闻轶事,教师适当地选取或改编一些与新课有关的小故事或故事片段,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①直接导入;②经验导入;③故事导入;④直观导入;⑤设疑导入(悬念导入);⑥活动导入。
四、教学设计题(参考答案)
26. (1)本诗通过对草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也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的颂歌,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向,全诗借景写情,含义深刻,刻画形象生动,赞美一种顽强向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离、岁、枯、荣、野、烧”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离、枯、荣”等3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情感升华的过程,获得初步分析与观察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顽强向上的意志。
(3)“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师:我们在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情感之后,学习生字“枯”的正确写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枯”字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教学PPT,呈现田字格版的“枯”字)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左右结构的“枯”字,有什么特点?
生:左面窄右面宽。
教师总结:好眼力!这节课我们就要完成写好左右结构的“枯”字的任务,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口诀。(PPT呈现口诀)
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边板书,边讲解,并强调“木”字横要短,撇要伸展开。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复述口诀。
27. (1)精算,主要是指依靠数学运算符号,遵循一定的运算规则,按照一定的演算步骤,得到“准确”的结果或“比较精确的近似值”。估算,就是利用一些估算策略,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计算过程,获得一种概略化的结果,简单来说,估算就是“大致推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精算的结果是求近似数时,须有“精确度”的要求,而估算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估算的策略不同,得到的近似结果也不同。
(2)教学目标:
①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②重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要性,发展估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
③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观点。
(3)新授环节: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计算机出示:一组迷人的景色和欢闹的游乐场)
师:阳光和煦,万里晴空,游乐场里好不热闹!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些什么呢?(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郊游,郊游前,想不想到超市选购些食品带着?你打算带多少零花钱去选购?请写在卡纸上。(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师:把你带的钱数和你的同桌说说。
师:让我们去超市看看吧。(计算机出示超市场景)
计算机出示饮料、小食品、水果的图片和价格:
可乐2元5角,酸奶1元2角,汉堡5元,面包2元,蛋糕2元,橘子1千克2元,苹果1千克3元8角。
师:根据你们准备的零花钱,打算买些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估算一下,你准备的零花钱够吗?学生进行口头估算并反馈。小组内的学生交流各自的购买方案,如果出现购买零食太多的情况,适时进行教育。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所带的零花钱来设计自己的购买方案,在选购小食品时,要注意适量,讲究节约。刚才,我们在计算钱数时,用到了加、减法的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需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设计理由:运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积淀,引发他们的购物智慧,为后面的新知探究进行铺垫和孕伏。让学生组内交流,互相了解,学习别人的购物方案,完善自己的购物方案,同时满足学生说的欲望,获得心理愉悦。在学生心神俱佳的状态下,自然引入课题,进入新知的学习。
28. (1)创设情境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语言的形式及意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提供机会。教师应当根据语言材料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把英语课堂变成英语交际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实践语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故事情境、模拟情境、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听说认读“hall,playground,library”等单词,并正确使用“in the +地点名词”短语,并能运用“What??s this?This is...”进行对话。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情境中,通过结对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灵活运用并巩固单词、短语和句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并培养热爱母校的美好情感。
(3)导入环节的活动:教师展示一张校园的简笔挂图,学生在挂图的帮助下分组讨论自己的校园,然后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情况。
设计理由:该活动与本课的教学主题一致。讨论自己熟悉的校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
操练环节的活动:教师课前准备表示hall,playground,library等地点的图片。在操练环节,教师快速切换这些图片,让学生依次快速说出图片内容。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目标句型与学生进行问答。
设计理由:操练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快速认读图片的活动能让学生快速认读单词和掌握句型。
29. (1)歌曲特点:
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F大调,旋律共有两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单易学,节奏简单、明快,富有童趣。
(2)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歌曲,对演唱歌曲感兴趣。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和演唱,体会歌曲的节奏及大鼓与小鼓的音响效果。
③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感知音的高低与强弱;学会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3)音的高低知识点教学环节:
①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高音区、低音区各一个音。
聆听要求: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弹奏的这两个音,一个低,一个高,教师启发并提示学生,两个音在音色上也有不同。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述两个音在音色上的差异。)
教师总结:我们把听起来比较尖细、轻巧的音叫作高音。听起来比较粗重的音叫作低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高音与低音在音色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不同音区的音,让学生对不同音高的音的音响效果有初步印象。
②音的高低游戏,体验音的高低。
游戏规则:全班分为四组,教师分别弹奏几组高低对比的音,让四组同学听辨,认为音高的踮起脚,认为音低的蹲下,后看哪组判断准确哪组获胜。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对音的高低有进一步的理解。
③运用声音表现,感受音的高低音色。
A. 教师提问:这首歌曲中说的是大鼓和小鼓音色高低的特点,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出来。(请学生模仿大鼓、小鼓的声音,体会音色高低的特点。)
B. 显示节奏谱:
X   X    X X  | X  X | X    X   X  X | X  X   X |
敲 起了   大鼓   嗵  嗵,  敲  起了   小 鼓    咚 咚  咚。
C. 请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模拟大鼓、小鼓,并按节奏谱读谱。(让学生通过模拟对大鼓、小鼓的声音长短的变化,体会大鼓和小鼓声音高低的特点。)
D. 请学生用自制乐器(饼干盒、月饼盒等)来模拟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E. 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读谱并用自制乐器模拟大鼓、小鼓的声音。
F. 学唱歌曲,并模仿打鼓的姿势。(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强弱力度特点。)
G. 学生随音乐伴奏边跺脚边拍手唱这首歌曲。
H. 小组合作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歌边用乐器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制乐器并结合歌曲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音的高低这个知识点。
30. (1)教学重点:低头、含胸、团身紧。
教学难点:身体依次着垫,滚动圆滑。
(2)①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分散与集中、友伴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尝试练习为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体育运动的愉悦,并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为: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愉悦热身(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前滚翻(学习技术动作)→游戏(愉悦身心,快乐竞赛)→小结(评价、总结)。
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前滚翻是技巧的基础动作;了解前滚翻动作的关键是团身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85%~9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的正确技术动作,发展灵巧、协调和平衡素质;通过游戏练习,发展下肢力量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较好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并敢于表现自我;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良好习惯。
(3)①易犯错误:前双手着垫支撑动作未并指、压掌,滚翻过程中产生以手指撑垫动作,导致手指手腕受伤或滚动时出现身体躯干左右倾斜情况。
解决方法:俯卧撑手掌支撑动作练习,要求五指并拢,全手掌着地,指尖朝前,由于在俯卧撑练习中手掌是人体的大受力点,练习者会自觉地做到全手掌着地,在有俯卧撑动作体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收腿成蹲撑动作姿态,学生的蹲撑手掌着地动作就会自然达到要求。
②易犯错误:滚翻过程中练习者出现团身不紧,下肢屈膝情况。
解决方法:a. 垫上做团身滚动,以臀部为支点,双手抱小腿,低头含胸。
b. 垫上摆动,以臀为支点,双手不抱小腿,做到含胸低头,大腿贴胸动作。
c. 两腿间夹物体后倒,解决分腿动作。
d. 垫上后倒直腿、收腿练习,练习者在垫上做好直腿仰卧在头顶的动作,强化收腿过程。
③易犯错误:动作完成后不能做到并腿屈膝成蹲撑,而是通过手在臀部两侧的推进才能达到滚翻后起身的效果,影响技术动作的充分展示。
解决方法:a. 原地双手撑地蹬地练习,提高学生对双脚蹬地的感觉,解决滚动速度不够的问题。
b. 强化蹬地后的收腿抱膝练习,要求脚掌落地后与臀部尽量靠近。
31. (1)美术的造型语言是艺术家用造型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形式,即点、线、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多种视觉形式要素,及其在美术作品中通过某种形式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的视觉效果,成为艺术家表达思想、情感、观念和进行审美交流的工具。
(2)教学目标
①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进行点心的立体造型。
②运用色彩搭配、花纹装饰等知识美化点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③初步感受点心文化中的美,开阔视野,热爱生活。
(3)新环节活动
环节一:会学小师傅——认识点心
教师出示图片、实物。
这么多的点心,你想送哪一种给你的同学,告诉老师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聆听学生的想法并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基本美术素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环节二:聪明小师傅——探究点心的各种形状及泥塑方法
学生了解点心的种类,教师讲解点心的造型,同时渗透点心的文化。
问题一:你知道的点心形状有哪些?(圆的、三角形的……)
问题二:刚才我们看了许多点心,小朋友,你想做什么形状的点心?(五角星形的、心形的……)
问题三: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你喜欢的点心形状,小朋友们在做的时候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漂亮的形状做出来的,待会儿把你想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引出揉、搓、压、捏等方法。
探究点心的色彩搭配及各种造型装饰。
教师出示两个点心:一个色彩搭配漂亮,一个只有一种颜色,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色彩搭配的美感。
问题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这个?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问题二:学生欣赏有各种颜色装饰的、漂亮的花点心,并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视觉的比较,让学生认识色彩的搭配,了解简单的装饰方法,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彩泥的材料特点。
环节三:能干小师傅——学生制作
比一比,哪位小朋友制作的点心漂亮,谁是能干的小师傅。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①在制作时不要把彩泥掉在地上。
②不要将彩泥放入口中。
③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自己的创造性制作活动中,体会立体造型所带来的乐趣,学习立体造型和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